網站地圖 搜尋文章 一般版 黑底色版 大字版
中華民國視網膜色素病變協會
:::左側區塊

視網膜變性後的炎症可能阻止治療發揮效果

發佈日期:2016/11/03 pm12:48:15

內容:
視網膜變性後的炎症可能阻止治療發揮效果
2016年10月07日

新的研究表明,視網膜的慢性炎症可能是治療視網膜變性的療法未能長期有效的原因。

Leber`s先天性黑蒙的一種基因治療方法顯示出有希望的早期結果,但未能阻止光感受器的持續損失,一組阿利坎特大學的研究人員在Scientific Reports論文中強調。

這些西班牙科學家猜測炎症可能在這個結果中發揮了作用。為了測試這一點,他們監控一種色素性視網膜炎大鼠在疾病發展時,控制眼內免疫系統反應的細胞。

他們發現,與沒有視網膜色素變性的正常囓齒類動物相比,大鼠老化時視網膜發炎。 眼內最後的光感受器喪失之後這種炎症反應一直持續。

該團隊認為,作為視網膜變性的致病原因,治療這種炎症是至關重要的。

在論文中,他們得出結論:「在視網膜組織中保持更健康的環境對於視網膜中的所有細胞都是重要的,特別是對於處於晚期變性階段的視錐細胞,因為它們比視桿細胞存活的時間更長。


「從這層意義上說,抗炎藥物的使用,甚至在神經退行性過程的晚期,可以保護視網膜以更好的健康狀況用於幹細胞移植,基因治療或人工視覺,」科學家寫道。

來源網址http://www.rp-china.org/viewthread.php?tid=9260&extra=page%3D1
原文網http://www.rpfightingblindness.org.uk/newsevent.php?tln=newsevents&newseventid=527


相關文章
視網膜色素變性的英文名稱為retinitis pigmentosa,意思是「色素性的視網膜炎」,但後來發現基因缺陷是RP的根本原因。最近,又有研究者重新關注炎症機制在RP中的作用。是一組以光感受器細胞進行性變性為特徵的遺傳性、退行性病變,是20~64歲年齡段人群遺傳學致盲的首位原因。近年來,分子遺傳學研究已發現了50多個與RP相關的基因突變,但其究竟通過怎樣的機制導致視桿細胞、視錐細胞凋亡尚不清楚。

在RP的動物模型發現,在疾病的早期即可觀察到促炎因子、趨化因子的產生,炎症細胞的激活,可能加重了光感受器細胞的凋亡。在RP患者的玻璃體中,巨噬細胞和淋巴細胞增加。有研究報導視功能更差的RP患者前部玻璃體炎症細胞更多,但該研究採用的裂隙燈計數炎症細胞,有主觀誤差及方法本身侷限性。

最近,日本的研究者採用激光蛋白細胞檢測儀測量房水閃輝值,探討其與RP患者中心視功能之間的關係,該方法無創、客觀、定量、可重複性好。他們共研究了160例診斷為典型RP的患者和59例正常對照,分析房水閃輝與RP患者的最佳矯正視力(BCVA)和Humphery視野測量的平均偏差(MD)之間的關係。

結果顯示:RP患者的房水閃輝值比正常對照顯著更高,RP患者的房水閃輝值與VA和MD呈負相關。由於在正常對照中,房水閃輝值隨年齡增加而增加,故研究者進行了不同年齡的亞組分析,發現在40、50、60歲的RP患者,房水閃輝與VA顯著相關;在30、40、50、60歲的患者,房水閃輝與MD顯著相關。RP患者中,MD>-15dB組的房水閃輝值顯著高於MD<-15dB組。

結論:在RP患者中,房水閃輝顯著增高,並與中心視功能呈負相關;這提示炎症與其中心視功能喪失有密切關係,視網膜色素變性確實屬於炎症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