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日期:2015/11/20 am11:03:03
內容:
香港RP-視網之窗_第235期(2014年10月) :科研資訊-令人鼓舞的科研進展(上)-(2)
編者按:國際視網膜病變協會(Retina International)科學及醫學顧問委員會於2014年5月5日舉行年會,報告各項與治療視網膜退化病變相關的最新科研進展。會議紀要英文版得到內地病友木星、BEAUTY、SPRINGFEI、賈成有等提供了翻譯方面的大力協助,譯文刊於中華視網膜病變互助網。
2)人工視覺技術最新消息
*報告人:德國圖賓根大學T. Peters 及Eberhart Zrenner博士,
在世界範圍內,現在有超過20個機構在研究人工視覺設備。這些設備可以歸結為使用三種技術:視網膜前膜技術;此種技術將電極連接到視網膜輸出端的神經節細胞上。視網膜下植入技術——將設備放置在視網膜輸入端感光細胞層上。脈絡膜上腔技術——與上一技術類似,區別是脈絡膜仍位於植入電極和雙極細胞層之間。下面列出了獲得銷售許可、即將上市的人工視覺設備:第二視力公司的阿爾戈斯二代;此設備有60個電極,在歐洲大約有30個患者使用此設備;而最近在美國也有一些患者開始使用此設備。30名患者的使用情況報告已經在IOVS會議上發表。第二個設備是德國視網膜植入公司的阿爾法 IMS。此設備帶有1500個電極,植入患者視網膜下方。此設備已經獲准在歐洲使用,Zrenner教授將在週四發表一份26名患者的使用報告(由於需要參加另一場會議,Zrenner教授無法參加此次會議)。上述設備現階段只能用於失明(僅有光感、無光源尋找能力)的遺傳性視網膜疾病患者。由這些人工視覺設備所提供的視力與常人視力有非常大的區別。這些人工視力的視野範圍最大為5 – 20 °,現在所取得的最佳視敏度為20/540;患者所看到的圖像很模糊,沒有顏色,由於每個失明患者的視網膜狀態都不盡相同,所以很難說明這些設備對每名使用者的具體幫助會有多大。但所有使用患者都重新獲得了光感能力,並能指出明亮物體的方位。在這些設備的幫助下,超過一半的使用患者獲得了對日常生活有幫助的人工視力,可以定位物體(例如杯子,盤子),能看出物體形狀,(例如樹及人)、街道標誌(白色標誌線,路燈,商店櫥窗,移動的汽車等)。有幾名使用者可以拼讀字母,並將它們組合成單詞,但無法流利閱讀或分辨面孔。雖然對於全盲患者,這些設備所提供的視力未必能達到他們的預期,但所提供的低視力仍是有幫助的,而且上述設備是安全的。
其他人工視覺技術正處於研發階段,暫時無法進入市場。澳大利亞仿生視力公司正在研製脈絡膜上腔電極陣列設備,並已對三名志願者進行試驗,而日本也使用相同技術進行臨床試驗。另外,還有一些尚未進行臨床試驗的新技術正在研發中(哈佛醫學院正在研究與眼球相連的微型人工視力設備;法國巴黎Pixium正在研製視網膜前膜植入設備,並已對一名志願者進行了試驗;斯坦福大學正在研製帶有光電二極體的視網膜下植入設備,與光線放大器眼鏡配合使用。以色列正在研製帶有3D電極的緊湊型視網膜前膜電極陣列技術)。
人工視覺技術正在突飛猛進,在國際視網膜年會現場,12日中午將有一場人工視力專題會議。由於現階段沒有其他方法使失明患者獲得有限視力,人工視覺技術的發展和前景是讓人激動的,新的技術進步會讓患者獲得更好的視敏度、視覺對比度及視野。如同耳蝸植入一樣,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失聰患者從聽見噪音到聽清談話只用了短短幾年的時間。
資料來源:http://www.retina.org.hk/down_show.aspx?id=5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