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地圖 搜尋文章 一般版 黑底色版 大字版
中華民國視網膜色素病變協會
:::左側區塊

香港視網膜病變協會-98/11/14(六)舉辦視網膜病變治療新思維研討會

發佈日期:2009/11/14

內容:
向病友提供視網膜病變治療的最新動向一直是協會的核心服務。繼去年邀請杰拉爾德•塞德教授來港報告臨床試驗的新進展後,協會今年獲另一位國際殿堂級大師黃傅敦教授(Prof. Fulton Wong, Ph.D., M.P.P.)應允專程來港,在本會周年研討會發表以“病友的參與─通向RP治療的新思維”為題的演講,展析RP治療的未來出路。

與視網膜色素變性(RP)相關連的首個基因突變在1990年被科學家發現。近二十年來,被查明的RP基因突變已有數十個,一些臨床試驗正在進行。然而,病友們看到的,只是不時發表的研究進展新聞稿,實際的治療似乎還是遠在天邊,原因到底在哪裡?是科技?是錢?是人?還是其他?未來的出路何在?這些都是病友和親屬們渴望得到解答的問題。黃傅敦教授的演講,將以二十年來的科研成果為基礎,剖析RP治療面臨的問題和未來的出路,以及病友們可以如何參與。

研討會由協會“科學及醫學諮詢委員會”委員、香港理工大學眼科視光學院教授杜嗣河博士主持,並由該委員會的幾名專家介紹“登記冊”的運作以及委員會的一些計劃,內容十分豐富,不容錯過。研討會詳情如下:

日期:2009年11月14日(星期六)。
時間:下午二時三十分至六時。
地點:九龍塘桃源街33號香島中學禮堂。
語言:粵語、普通話。
內容:
1. 病人與科研 – 講者:曾建平先生(香港視網膜病變協會會長)。
2. 視網膜病變退化登記冊的運作 – 講者:岑穎雯小姐(香港理工大學眼科視光學院視光師)。
3. 基因突變論文的發表及其對患者和協會的意義 – 講者:葉社平博士(香港理工大學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教授)。
4. 老年黃斑病變流行病學調查的構想和面臨的挑戰 – 講者:秦學瑩醫生(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眼科顧問醫生)。
5. 病友的參與─通向RP治療的新思維– 講者:黃傅敦博士(美國杜克大學醫學院眼科及神經生物學教授)。

病友的參與 - 通向RP治療的新思維摘要(黃傅敦教授)
黃傅敦 Fulton Wong, Ph.D. (Neurobiology), M.P.P. (Public Policy)
美國杜克大學醫學院、新加坡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教授

自從發現首個引致RP的基因突變,至今已整整二十年了。在治療RP的研究領域內,雖然還沒有“擊中全壘打”,在迎接RP可轉化研究的挑戰中,卻有一些帶來熱忱和興奮的誘因。然而,未來成功找到有效和能廣泛提供的RP治療的關鍵動力,應該是病人的參與。

近期有幾名患有萊伯氏先天性黑蒙(Leber Congenital Amaurosis,簡稱LCA,是一種隱性遺傳RP)的病人,經過基因療法令視功能有所改善。這些病人在RPE65蛋白質有一個已知的缺陷,而RPE65對視功能至關重要。當把由微生物載體盛載的能製造蛋白質的正常基因注射入視網膜,恢復了基因產生蛋白質的功能,病人的感光細胞功能得以部份恢復,視覺可以發揮至某些程度。未來的步驟包括改善人類基因療法,以達至更?全面地恢復LCA病人的視覺,以及把這類科技運用到治療其他原則上可受益於基因療法的眼疾病人。

一個有意思的例子,是與MERTK蛋白質缺陷相關連的隱性遺傳RP。MERTK蛋白質參與正常地清除由視網膜色素上皮層細胞(RPE)產生的垃圾。MERTK功能缺損,導致大量細胞垃圾堆積在感光細胞和RPE細胞之間,造成感光細胞壞死,喪失視功能。在帶有MERTK類似基因突變的動物模擬中,基因療法糾正了缺陷,恢復了視覺。這種類型的RP在沙特阿拉伯的幾個家族中的小孩出現,動物研究的結果,促使進行臨床試驗的努力。由沙特阿拉伯的“沙爾曼王子殘疾研究中心”提供150萬美元,作為項目的部份撥款。

自1990年發現第一個引致RP的基因突變以來,科學家查明了影響著數十個基因的數以百計的突變。這種非比尋常的基因异類混合現象,顯示由基因突變順流而下的細胞機理,可能趨於同一的最後路徑,導致更直接的感光細胞壞死。這些路徑是根本的關鍵細胞機理,並且確定了RP的臨床進程。以這些“最後共同路徑”的組成部份為標靶,可以大大地增加為大部份RP病人找到有效治療的機會,不論造成他們患上RP是什麼特定的基因突變。然而,這種假定的路徑仍然難以捉摸。

基於從動物研究取得的預示性證據,“密封細胞科技”(Encapsulated Cell Technology,簡稱ECT)使在眼球內傳送“睫狀神經營養因子”(CNTF)成為可能。以測試它是否可以透過延長帶有病變的感光細胞的壽命,改善RP病人的視功能。在美國從事這項臨床試驗的生物科技公司(“神經科技藥劑有限公司”,Neurotech Pharmaceuticals, Inc.),在今年五月宣佈,經過十二個月的治療,CNTF增加了視網膜細胞的層厚度,但?沒有?RP病人贏取功能性的改善。由於CNTF在視網膜內的確切作用依然是未之之數,因而不可能評估為什麼CNTF未能在RP病人產生渴望中的結果。

更重要的,是該公司對繼續研究RP的承擔並不明朗。牟利公司主要向其股東負責,因此該公司可能把研究焦點轉向遠大于RP的市場(例如黃斑病變),是可以理解的。

過去幾年,治療RP的臨床研究把大量期望投放在CNTF的試驗上。以當前基因療法和藥物療法研究的狀況,作為RP病人的整體有什麼選項呢?對他們來說,唯一有意義的底線,是有效和能廣泛提供的治療,改善他們和他們的子女的生活質素。透過這次演示,我希望與大家一起討論:以達至向所有RP病人提供有效和可取得的治療為終極目標,我們面臨什麼挑戰?有什麼可能的對策?

參考資料:

下列是我的研究團隊發表的部份論文,對形成和逐漸產生出今天在這裡講述的概念和構思,起了至關重要的貢獻。

1. Huang PC, Gaitan AE, Hao Y, Petters RM, Wong F. Cellular interactions implicated in the mechanism of photoreceptor degeneration in transgenic mice expressing a mutant rhodopsin gene.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993; 90:8484-8.
2. Chang G-Q, Hao Y, Wong F. Apoptosis: Final common pathway of photoreceptor death in rd, rds, and rhodopsin mutant mice. Neuron 1993; 11:595-605.
3. Petters RM, Alexander CA, Wells KD, Collins EB, Sommer JR, Blanton MR, Rojas G, Hao Y, Flowers WL, Bannin E, Cideciyan AV, Jacobson SG, Wong F. Genetically engineered large animal model for studying cone photoreceptor survival and degeneration in retinitis pigmentosa. Nature Biotechnol 1997; 15:965-70. (Analysis by: Gregory-Evans and Weleber, “An eye for an eye: New models of genetic ocular disease” Nat. Biotechnol. 15:947-948.)
4. Wong, F.: Therapeutic research for retinitis pigmentosa: Engaging and managing public expectations. Ophthalmology 106:1855-1857, 1999.
5. Peng YW, Hao Y, Petters RM, Wong F. Ectopic synaptogenesis in the mammalian retina caused by rod photoreceptor-specific mutations. Nature Neurosci 2000; 3:1121-7.




名額:180名,先到先得,額滿即止。
費用:香港視網膜病變協會會員免費,非會員20元。

查詢及報名:電話(852) 2708 9363,或電郵chung@retina.org.hk。

(黃傅敦博士早年在香港接受中學教育,1977年在洛克菲勒大學以研究神經生物學(神經生理及生物物理)取得博士學位,他的博士論文是鱟魚屬感光細胞導光薄膜電流波動的數量和生物物理分析;他在普爾多大學進行的博士後研究題目是果蠅光傳導的分子遺傳,之後他在得克薩斯大學繼續這方面的研究。1986年他受聘於芝加哥伊利諾伊州大學眼科學系,開始對研究視網膜色素變性(RP)產生興趣。1989年,他加入杜克大學後繼續從事研究RP疾病機理這個不解之謎。黃傅敦教授先後於2001年和2002年被中美眼科學會和Alcon研究學院表彰為對眼科及視覺研究作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黃教授近年被借調到新加坡,協助新加坡國立大學建立一所跟杜克大學同級的醫學院。)